top of page

【科技報橘專訪】WaCare 創辦人潘人豪帶著 AI 技術衝撞白色巨塔,從科技、產業、法規三面向解析「為何台灣還沒有 Teladoc」?

感謝 科技橘報 報導

2020 在全球疫情大爆發之後,遠距醫療相關的股票瞬間驟升,不只遠距醫療新創 Teladoc 一夕爆紅,矽谷科技龍頭 Google、Amazon 等各大企業也都瞄準了遠程醫療產業,大舉


併購醫療軟體公司或研發相關產品的新聞屢見不鮮。


在台灣,醫療產業雖然有著健保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卻又如同雙面刃一般,無形中限制了許多醫療、醫材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這次《科技報橘》專訪到台灣遠距醫療軟體公司—— WaCare 的創辦人潘人豪,一窺他帶著生物資訊工程博士背景,踏入智慧醫療產業後,親身體悟到 台灣醫界面對 AI、和遠距科技的產業轉型難題

WaCare 是潘人豪在 2016 創辦的第一款台灣 AI 預防醫學 APP,其功能兼具健康資料紀錄、社群互動、與衛教諮詢等。舉例來說,軟體能紀錄並分析家中長輩的血壓、血糖、和睡眠品質數據,而當人工智慧偵測到長輩突發的健康風險,便會立即通知親友。除此之外,WaCare 這兩年也以視訊方式,串連起全台醫療專家,提供 24 小時的諮詢,但 不僅是一對一的服務,在平台上,光是 2020 上半年,就有超過 100 個偏鄉社區、和都市的醫療專家,進行了上千次的衛教諮詢,用一堂堂的日常運動、復健、甚至心理諮詢,串連起每位部落長輩。


早在六年前,就能把 12 週的運算縮到 3.8 秒


潘人豪曾在元智、東海、陽明等各大專院校任教,對他來說很多現今的 AI 討論,不論是要談產製商業產品、亦或是參展比賽等,都是 6 年多前他和團隊就在研究的領域,只是到了近年,大家才對這塊領域有概念,話題也才有熱度。

過往潘人豪教授還在學校時,曾帶領學生做一場分析。當時他的團隊以氣喘症患者的年齡、居住地氣候、當地空污情況、和門診數據等,一共加起來快 700G 的資料寫出程式去運算,結果這些相當於普通學者耗時 12 週才能做出統計分析的資料量,在潘教授放一個原始數據進去程式測試後,發現只要 3.8 秒就有答案!那是早在六年前,潘教授團隊就涉略疾病風險分析的一環。

至於從學術圈跨足產業界的決定,對潘人豪來說,關鍵還是因為希望自己研究的科技能對人產生影響,只不過,選擇栽進數一數二艱難的醫療界創業,的確讓他撞得滿頭包。舉例來說, 大部份 AI 應用會走 B2B 的模式,這在醫界代表要找醫院、甚至健保署合作 ,但潘人豪發現這條路走不通後,這兩年便轉以 B2C 模式經營,潘人豪表示,這也算是「華麗轉身」,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大廠,如 HTC、華碩、研華…… 等,早已陸續跳進這塊領域,瘋狂佈局。潘教授笑稱,燒錢的事,讓科技大廠去做的確比較適合,自己有「更想做的事」。


在白色巨塔前,商模翻不進高牆


WaCare 創立之初的定位是「醫病關係管理」,希望運用 AI 紀錄、分析民眾健康行為,並給予建議,即時導引回到醫院診間,但「增強患者對診間黏著度」的市場不大,再者,醫院和病患兩端都不會對這種 AI 運用程式買單,潘教授要養一個 AI 資訊團隊於是越發吃力。

「其實很多新進醫生也有想做創新啦」,潘教授直言,儘管有找到想合作的醫師,但時常在合作案上呈到管理階層時,預算就被砍了,他自己心裡清楚,「遠距醫療」既不是醫院份內業務,也不會讓醫院獲利,甚至大家也會怕因此觸法,這份 AI 事業當然很難有所進展。

其實在「遠距醫療」、或「居家醫療」領域,台灣一直到 2015 年,健保才開始有「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試辦計畫」,而這還是沒有包含任何通訊科技的「醫療團隊通勤往返病患住家」服務;今年(2020)9 月,行政院生技產業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上,經濟部技術處才首次 表示 ,包括 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等,與生技醫藥產業相關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在 2022 上路 。在此之前,獨居長輩把健保卡寄放在計程車上、或託人領藥的情況,或許依舊會是 常態

面對著層層白色巨塔、和官僚體制的潘教授,在碰壁了三年後,漸漸回歸自己想運用科技觸及民眾的初衷,也開始找到生機、找到新的商業模式。

遠距醫療 WaCare 平台的使用介面示意圖。


大家願意花 500 元做線上瑜伽,但不願意花 150 上線問醫師問題


WaCare 創辦三年多後,平台上開始出現一系列「前端預防」的課程,種類從復健、營養學、肌耐力、居家照護、心理諮商、到長輩吞嚥問題…… 等各式教學都有。潘教授形容,撇除「診斷、治療」後,會發現在健保框架之外,有很多生活衛教可以觸及「真正需要遠程數位服務」的民眾。

於是潘人豪的團隊,網羅了各類長才的醫生、專家,形成一個「醫療版 Netflix」,甚至不只有影片,還可以做諮詢,平台遂形成一個醫師與患者家庭的橋樑。 這顛覆了他自己以往「先看數據,再從數據端提供服務」的觀念 ,形成現在「先提供民眾服務,再用數據讓民眾黏著」的商模。

潘人豪表示,台灣的遠距醫療跟國外差很多,不論美國、中國,這都是一個開放市場,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但台灣的在談遠距醫療比較多只講「社會公益」,這是一個問題,因為醫院能服務的對象有限、人力也有限,但民眾的問題、需要都很多元,更麻煩的是,整個「遠程醫療」的可能性都被「通訊診療辦法」框架住, 產業其實很難發展起來

除此之外,沒有納入健保的項目,其實不僅醫院不會做,民眾也不會想掏錢。例如,許多人願意花 500 元做線上瑜伽,但可能不願意花 150 塊在線上問醫生「如何協助失智母親安全復健」等問題。但潘教授認為,這其實也合理,畢竟大家可能會直覺的認為,若要花 150 元,不如去診所,還可以「免費拿藥」。


不是要用科技翻轉醫學,只是想找回醫病關係「原本的樣子」


潘人豪表示,跌跌撞撞至今,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把軟體賣給醫院的成交量,而是真正運用他的技術、產品, 翻轉了社區長輩的醫病行為 。潘教授發現,許多本來一輩子都不可能去找心理諮商師的長輩,在社區照服員教導他們運用 APP 下,開始整個社區的長輩一起做運動、復健、諮商。潘教授把在「遠距醫療」前、後的「遠距照護」這塊,沒有健保給付的民眾需要建構起來,也開啟向晚燦爛的可能。

潘人豪表示,自己出生學術界的問題,就是整個團隊會技術、也會研發,但缺乏「把東西產品化」的辦法,畢竟要讓民眾「有感」,才會有消費者持續使用,但 「有感」這件事不會純靠技術 ,潘人豪形容,這也是他自己從學術轉戰產業,學到最大的一大點。

如同遠距醫療界的著名醫師 余尚儒 在《 在宅醫療》一書所言,翻轉病房並非要顛覆體制,而是走出白色巨塔,找回醫病關係「原本的樣子」,打造無圍牆、無藩籬的醫療,運用這時代的技術,找回醫病關係本來的樣子。

參考資料: 1.《在宅醫療—從 cure 到 care:偏鄉醫師余尚儒的翻轉病房提案》作者余尚儒 2.《失智人口知多少》黃瑞裕醫師論文 3.《中央社》生技新條例 2022 年上路 財部將提供租稅獎勵 4. 衛福部中央健保署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如何安裝WaCare APP】

Adroid手機: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lavidatec.wacare


Apple手機:

https://apps.apple.com/tw/app/wacare/id147615263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