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22 13:19:22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原地小跑步,雙手做繞圈....」6月某個星期五上午10時,住在台北70歲的王媽媽站在客廳,對著iPad,跟著小葛老師練習提升心肺和肌力增強的運動;同一時間,在台東初鹿社區服務關懷站裡,也有一群老人專心地看著電視螢幕,跟著小葛老師的指示抬腿跑步。
透過遠距線上的連結,台北都市和台東偏鄉的老人,如今都能在同一時空上課運動,「數位化時代,讓資源的分享更便利,」創造這個平台的WaCare執行長潘人豪說。
「我們的理念就是用數位創造一個核心生態圈,這是元宇宙的概念,把環境場域創造出來,讓大家都數位化到線上交流學習,這樣就沒有距離的問題。」他補充說道。
鎖定預防醫療 關注弱勢資源
WaCare成立於2017年,當時在桃園元智大學任教的潘人豪,因為不能親自照顧住在台中輕微失智的母親,因此開發出遠距醫療照護的新創WeCare平台。憑著首輪募集到的天使投資3,145萬元資金起步,目前已有五萬人註冊、超過350個社區參與,以及1,600名醫療機構及專業人員提供線上諮詢。
潘人豪曾幫助外交部、國合會執行海外醫療援助計畫,所學專業和醫療完全沾不上邊的他,卻從中體會到「與其派醫生去拔牙,不如派一個衛教師教大家怎麼刷牙。」
他說,「因為蛀牙到拔牙就來不及了,若能及早建立民眾維護牙齒健康的知識,影響更大。」因此,現階段他把WaCare定位在預防醫療,以促進健康預防和照顧人力培訓為主要工作,WaCare更把關注焦點放在醫療資源最缺乏的偏鄉和原住民老人身上。
潘人豪指出,台灣在30、40年代因為有密醫、赤腳醫生的問題,造成人命傷害,政府才制訂《醫師法》限制醫生執行業務時必須在特定場域,但此舉也造成現在遠距線上醫療的瓶頸,因為醫生不能透過遠距執行業務,碰到醫療問題時,「只能說是諮詢,不能醫療」。
這樣也導致當偏鄉或山上的長輩出現健康問題時,沒有提早下山治療的機會延誤就醫,甚至到很嚴重的地步才真正接觸到醫生。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wacare透過科技改善偏鄉健康照護問題,疫情爆發後,也發現都會區同樣浮現遠距照護需求。 記者林澔一/攝影
建立三階段模式 提早發現問題
談到WaCare建立遠距醫療的模式,潘人豪說,首先要幫長輩做健康調查,透過調查結果就知道長輩的健康資訊,例如有癌症、心臟病等病史,血壓、血糖、用藥、復健等資訊,才能分析需要提供哪些醫療資源;同時,目前社區服務據點的照服員只要有90小時相關課程就可拿到證照,其實各種照護的專業知識能力都有提升的空間,第一階段也會對照服員做能力調查,以便提供更適當的訓練,對長輩提供更好的照護。
第二,有了長輩健康及照服員能力調查結果,就可據此規劃和開設線上課程。
潘人豪無奈地說, 之所以用課程,是為了要和醫療區隔,以免有醫療行為會有法律問題。
但實務上,復健的物理治療、用藥指導或護理照護指導,很多都是醫療的衛教本質,其實沒有太大差異。例如國外的醫療和照護都是合在一起的。在法規鬆綁前,透過課程由專業醫療人員教長輩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如何自我健康照護,達到預防醫療的效果。
最後,如果上完課,長輩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仍有疑慮,可以和醫療人員做一對一的諮詢。
潘人豪舉例,以前曾有山上的長輩在諮詢時詢問暈眩的困擾,經過一對一深入詢問後,判斷有血壓問題或腦部神經病變的風險,就勸長輩趕快下山做斷層掃描檢查。否則依照以往的經驗,長輩往往只以為是一般暈眩,還騎機車到處跑,如果跌倒,後果會很嚴重。

去年珠仔山社區關懷據點因疫情改採遠距健康諮詢課程,老人們一一陳述身心問題,互動熱絡。 圖/潘人豪提供
一對一線上諮詢 把握黃金醫療時間
對於這五年多來與偏鄉老人接觸的經驗,潘人豪觀察,疫情期間很多長輩不敢出門,甚至到了疫情趨緩,很多人還是不願回到社區,有憂鬱的問題,在山上根本不可能像平地都市有心理輔導的專業照護,現在很多社區照護據點都希望我們安排心理諮商師上心理課程,教導老人正面的心理調適。
潘人豪認為,偏鄉或山地的醫療資源缺乏,不像都市地區可能走道巷口就有診所、藥局,很多偏鄉長輩常遇到身體病痛,都因不願麻煩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而不願就醫,寧可選擇隱忍,當照服員問他們身體有什麼問題時都說「沒歹誌、沒事」。
反而在面對專業醫療人員諮詢時會透露病痛,若能夠透過線上健康課程或一對一諮詢,建立長輩正確的健康觀念,並減少長輩遇到病痛卻不主動就醫的情況,把握醫療的黃金時間,也可減少社會成本。
今年Omicrom病毒造成確診病例遽增,政府開放視訊看診,也凸顯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潘人豪強調,WaCare的未來式,就是希望法規整合 讓遠距醫療在虛擬世界發生。
他說,「假設我身體不舒服,去醫院之前可先和醫生遠距溝通、諮詢,由醫生判斷要不要去醫院,這是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一天。」例如在美國,民眾若有上呼吸道問題,醫生都不希望民眾去醫院,而是自我照顧, 預期未來三、五年台灣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
獲利模式老實說 從前,遠距照護的痛點是,偏鄉沒有專家,長輩的健康照護找不到營養師、復健師等,但這兩年疫情爆發,也意外帶動遠距照護需求。 WaCare創辦人潘人豪說,以去年三級警戒的5月15日為分界點,前後兩星期上課人數就增加300%,大家也都更有數位的意識解決自己的健康問題, 甚至80、90歲長輩都在線上, 可以在家參與促進健康的活動或與線上專家互動。 潘人豪說,疫情加速遠距醫療的可能性,預計今年WaCare可損益兩平。 六年前,潘人豪靠著天使基金讓WaCare成為新創事業,並以醫療資源貧乏的偏鄉山地老人健康照護為目標,但受限於法規不能遠距執行醫療行為,逐步摸索出以預防醫學的遠距照護為切入點。 雖然立意甚好,不過,遠距醫療畢竟還是新創的模式,政府和醫療界也都在觀望,讓WaCare走得辛苦。想不到疫情的危機,卻是WaCare的轉機。原本只開放偏鄉社區照顧據點的線上課程,在疫情期間也開放給一般民眾,讓都會區裡日常會到公園運動的老人,可以在家裡看線上的體適能課程,跟隨老師運動。 若身體出現不適,例如疼痛、吞嚥困難、牙齒護理等,不敢上醫院就診,WaCare的遠距醫療和線上照護解也提供專業醫護人員一對一諮詢,幫了老人和照護者的大忙。 WaCare統計,疫情後報名課程的人數已達30萬人次,現在一場雙向課程最多有1500人參與,每星期一堂的常態性失智症課程,也固定有將近1000人上課。有好成績出來,讓潘人豪又想到新的商業模式,也就是結合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讓企業關注偏鄉健康資源不平等的問題。 潘人豪坦言,WaCare從2019年轉型,只做遠距照護和預防醫療,但偏鄉沒有資源做線上課程或一對一服務,即使和政府計畫合作,有經費補助還是不夠,必須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因此去年開始轉型到企業,出發點是一邊是幫偏鄉找資源,另一邊是連結企業的社會責任,「幫偏鄉找資源,幫企業做公益, 開始包裝出新的服務模式。」 他解釋,過去企業要做CSR,往往是透過捐款,但現在他們看到科技解決偏鄉問題的效益,也更願意加入,一同以更透明、具體的行動解決社會問題,並把企業和遠距健康課程的行銷整合在一起,當企業投入支持,民眾也能認識企業 ,建構社會責任形象。 目前包括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增你強、中強光電,以及做縫紉機代工的伸興工業等企業,都參與了WaCare偏鄉遠距醫療照護計畫。